嘉文广旅〔2022〕43号关于印发《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5-16 16:24 信息来源: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浏览次数: 有效性:有效

嘉文广旅〔2022〕43号关于印发《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pdf


 关于印发《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南湖区、秀洲区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嘉兴港区(综合保税区)社会发展局,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处室

现将《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2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2年5月9日   

 

 

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2年工作要点

 

2022年市文化广电旅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围绕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中心大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嘉兴“两个文化”源远流长重要论述为指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全省先行探索文化和旅游促进人民群众精神富有实践路径,全面构建以“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为总目标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体系,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不断放大“两个文化”交相辉映发展优势

1.打造红色旅游标杆市。充分利用嘉兴先行先试开展红色旅游资源普查、革命文物普查的丰硕成果,加大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加快发展沉浸式红色体验产品,做优做精新时代“重走一大路”品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开天辟地、革命启航”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围绕“不忘初心地”和“走新时代路”两大主题,创新红色展陈方式,丰富红色旅游内涵,加大红色教育培训力度提升红色文化主题酒店品质推进红色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等“七进”活动,打造没有围墙的红色教育矩阵。进一步完善首创之旅、奋斗之旅奉献之旅三大红船精神主题游线,加红色研学产品开发,推进红色旅游与水乡古镇、景区村庄、城市休闲、科普教育、工业创新、滨海业态体系相融合,形成红色旅游产业链,构建全域红色旅游大格局。

2.推进禾城文化复兴行动。加快实施天籁阁、西水驿站、兰溪会馆等复建展示工程,高水平筹备《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览,开展宋韵文化研究并纳入城市品质提升内涵,着力打造以子城为中心的古城文化核心区。启动冶金厂工业遗产区、城隍庙片区、梅湾名人文化片区等重点区域规划设计,编制东塔、真如塔、子城遗址保护大棚、塘浦圩田文化景观等重要项目设计方案,推进实施一批禾城文化复兴工程积极推进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进海塘·潮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完成《大运河(嘉兴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实施“一核十镇百项千亿”工程,推进“月芦文杉”、子城、东塔、三塔路片区以及王江泾镇、乌镇、石门镇、崇福镇、长安镇等运河古镇核心展示区的规划建设,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嘉兴样板。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嘉兴文化标识。

3.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大力挖掘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完善非遗传承人师徒结对机制,保障非遗传承后继有人。创建具有嘉兴地域特色的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培育建设一批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非遗主题园、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旅游景区。创新发展非遗馆总分馆传承保护体系,新建非遗分馆10家。深化非遗学院和非遗客厅建设,将非遗传承保护融入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具有嘉兴特色的非遗课程和教材体系。

4.构建城乡博物馆体系。推动博物馆提档升级,完成平湖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并对外开放,完成嘉兴博物馆二期临时展厅装饰并实现全面开放,高标准规划建设嘉兴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海宁市博物馆新馆,年内建设乡村博物馆31家,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体系。完成沈曾植旧居展陈提升项目并开放,举办沈曾植逝世百年纪念活动。积极推动南湖革命纪念馆《红船起航》基本陈列争创“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完善馆藏文物藏品体系,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为公众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熏陶。

二、先行探索精神富有实践路径

5.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品质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重点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研究中心(嘉兴市文化馆、嘉兴市非遗馆)、县市区大剧院及非遗馆等文化设施立项建设,谋划嘉兴市音乐厅、嘉兴演艺服务中心等项目。提档升级基层文化和旅游设施,新建改建智慧书房100家以上,新建礼堂书屋70家、“健心客厅”40家、文化驿站8家,建成“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850个。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管理和运行,打造“禾城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入社区生活场景,成为城乡居民公共文化活动、艺术辅导培训和邻里交流交往的精神家园。试点公共文化场馆旅游驿站建设,建成旅游驿站20家。

6.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文化和旅游促进群众精神富有需求调查,设计形成文化和旅游促进人民群众、农村居民以及残疾人精神富有三大指标体系,探索建立面向不同人群的文旅精准供给新路径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夕阳红e族”信息技术培训,消除受众群体间的数字鸿沟。全面推进以农村居民为主体自主参与的“农民读书会”建设,年内实现农民读书会行政村覆盖率100%积极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剧场、红色旅游景区等打造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继续做好“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博物馆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红色资源进校园”等特色活动。持续推进文化馆企业分馆建设,新建文化馆企业分馆31家扩大企业工就近、便捷、优质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推进国有景区按照有关规定为特殊人群优惠或减免门票。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

7.打造文化和旅游活动品牌持续开展“市民文化艺术节”“全民艺术普及月”“乡村文化艺术周”158计划等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千场戏曲演出进乡村、百场艺术展览下基层”等文化惠民工程,发挥“文化有约”“一年 5000 场活动的嘉兴图书馆”金名片影响力,深化“阅动全家 书香嘉兴”全民阅读活动,擦亮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乌镇戏剧节、钱江(海宁)观潮节文化旅游活动品牌。

8.保持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势头。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研究中心作用,全面开展市域内公共文化创新实践,启动出版《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创新发展蓝皮书(2021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制定《城乡一体“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实施意见》《推进农民读书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配套政策,修订《嘉兴市业余文艺团队扶持奖励办法》,以公共文化制度创新引领实践创新。

9.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强化精品创作规划和选题策划,统筹分类建立全市艺术创作的资源库、项目库和人才库,实施年度“5211”艺术精品创作计划,以每年5部舞台艺术优秀作品、2场大型舞台艺术类比赛、1场专业培训及1次专题研讨推动我市艺术工作发展。全力推进歌剧《红船》、舞剧《秀水泱泱》等重点项目冲击国家级和省级重要文艺奖项有序推进歌剧《诗人志摩》、舞剧《秀水泱泱》(驻场版)创作,组织策划第十届中国·嘉兴国际漫画双年展、纪念蒲华诞辰190周年活动。“讴歌二十大、同走共富路”为主题,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精品创作积极做好“第十九届群星奖”作品的选拔、提升和推荐工作持续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探索组建专业艺术院团加大对优秀民营专业艺术院团的扶持力度,培育多元化艺术创作主体。进一步落实“双减”工作,制订全市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规范管理指南。

10.开展智慧广电惠民行动。推广秀洲区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试点成果应用,加快广电公共服务向智慧型升级,逐步实现未来社区、未来乡村智慧家庭、智慧养老、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智慧广电典型应用规模化推广。推动有线电视网络IP化、光纤化,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实现广电网络光纤到户,提升4K超高清视频和1000M宽带普遍服务能力。

三、有效增强文旅产业竞争实力

11.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组织开展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围绕“红色旅游树标杆”“运河古镇塑品牌”“乡村旅游成集群”,深入推进浙江省“百城千镇万村”景区化建设,2022年,新创建晋升省4A级以上景区城1个、3A级以上景区镇5个、3A级景区村庄5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覆盖率达到70%。推进“四十百千”计划,加快重大文旅项目投资建设,年度计划投资140亿元。积极推进海宁盐官音乐小镇、海盐融创文旅城、桐乡濮院古镇核心景区等项目建设,持续实施“微改造、精提升”行动,大力推进诗路文化带建设

12.实施乡村旅游“富民计划”。立足“运营赋能、富民增收”导向,深化3A级景区村庄旅游发展测评体系,推进景区村庄迭代升级2.0版。积极引进乡村新业态,在传统的田园观光、农耕体验、农家美食的基础上,创新景区村庄运营理念,重点发展农业非遗体验、农产品精加工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增强景区村庄市场吸引力。实施等级旅游民宿培育计划,新创建浙江省等级民宿6家。强化美丽乡村文旅运营队伍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美丽乡村 美丽经济 美好生活”的精彩蝶变。以“未来乡村”建设为重点,以“一村一品”为特色,推进“艺术乡村”建设,培育美育村6个

13.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文化娱乐、艺术培训、演出和旅行社等行业转型升级引导传统文化和旅游企业加快理念、技术、产品、服务和模式创新。坚持市场化原则,努力实现市场主体做优、做大、做强,力争新增行业规上企业10家,其中住宿业限上企业5家。培育发展新型市场主体,扶持特色文旅企业,创建省级产业融合示范基地2个,梯度培育全市文化和旅游领域领军企业、骨干企业、新锐企业10家。积极开展品质饭店、绿色旅游饭店、特色文化主题饭店创建工作

14.激发文旅消费潜力。发挥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发展嘉兴夜经济,着力培育国家级、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培育船游、船宴、夜间演艺、文创集市等夜间新业态、新模式。纵深推进“诗画浙江·百县千碗”项目,打造较为完整的“嘉肴百碗”体系新增“百县千碗·嘉肴百碗”示范(体验)店10家开展文旅消费惠民活动,实施消费扩容提质工程,助力月河-少年路休闲街区、南湖天地商圈等建设,构建文旅消费新场景,进一步提高全体居民文化娱乐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

15.加强“心游嘉兴”品牌营销。立足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双循环的市场背景,依托数字化目标市场的精准分析,整合全市文旅推广资源,推动平台、载体、资源共享共用。利用国际、国内展会活动,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营销,持续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重点以乌镇、西塘、盐官、濮院等古镇集群为依托,呈现“生态美、历史久、人文盛”的运河古镇风情,打响“中国古镇看嘉兴”新品牌。

16.促进长三角文化和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区域联动共享,加快实现长三角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协同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建设,推进江南水乡古镇西塘、乌镇与周边古镇联合申遗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红色旅游专线建设联手打造长三角区域文化和旅游节庆活动、旅游品牌和旅游线路,促进区域旅游消费交流互动,全面激活长三角区域旅游消费潜力。

四、加快实施数字文化赋能工程

17.提升智慧大脑治理能力。建设文旅总入口,推进数据归集,统筹公共文化、文化遗产、全域旅游、文化执法等数据,汇聚形成覆盖全市的主题库、数据舱,打通数据烟囱。推进大运河(嘉兴段)守根护脉应用,以数字化改革赋能文化遗产的资源管理、数据分析、监测预警,实现全方位管理、保护和利用。推进“无感物联”“人脸识别”在智慧书房、礼堂书屋等场馆数字化改造中的应用,实现“一把闸刀、集中管控”新模式。

18.提升公共服务便捷能力。构建公共服务总入口,迭代升级“文化有约”,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实现公共文化产品“一网集成”。搭建数字文化服务矩阵,打响“名师课堂”“话说文物”“走读禾城”“夕阳红E族”等一批品牌项目。推动应用场景落地“未来社区”“未来乡村”,融入数字社会基本单元。

19.提升执法监管保障能力。推进全市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指挥中心建设,全面覆盖网吧、演出、歌舞娱乐、游戏游艺等场所,形成有效应用及视频监控体系。建设“文娱场所E+”系统,丰富监管手段,提升执法效能。聚焦基层执法改革,开发移动执法应用,形成“互联网+执法”业务闭环。

五、着力提高文旅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

20.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推进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深入抓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加强文化广电旅游系统党的建设,开展“党建引领、争先攀高”先锋行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作风建设,推动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办法落实落细。深化“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深入开展“三为”实践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

21.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强化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履职自觉,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贯穿到文化广电旅游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坚持主办主管和属地管理原则,加强正面引导,规范阵地管理,以文化旅游繁荣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加强文旅市场日常管理,深化“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守好文化阵地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22.坚守行业管理底线。围绕重大活动和关键时节,部署开展“除险保安”系列专项行动,加强对各类风险的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防范化解,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充分运用数字化改革成果,提升旅游新业态安全监管水平。从严抓好文化和旅游领域疫情防控,紧盯重点领域、重点场所、关键环节,全面落实各类设施、场所、活动等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开展护航党的二十大、杭州亚运会文化和旅游市场平安保障专项行动,切实做好扫黑除恶、网络净化、校园周边整治、版权保护等工作。加强广播电视节目监测,抓好广电安全播出工作。实施全市文物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攻坚行动,全面提文物安全保障水平。

23.锻造文旅人才队伍。对标“两个率先”新要求,加强学习,固本强基,提升塑造变革的能力,锻造唯实惟先、善做善成的工作团队。持续深化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实施“浙江省文旅创新团队”“创新嘉兴·优才支持计划”培育项目,建设一批“文化名家工作室”和“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探索引进考古勘探、艺术创作、公共服务等高层次紧缺人才加强文化下派员、村级文化专职管理员、企业文化员业务培训,提升基层文化和旅游队伍素质。组建“三团三社”、阅读推广人、全民艺术普及大使、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等骨干人才库为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保障。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