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嘉兴市九届四次会议第154号提案答复的函
毛仲华委员:
您在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文物”活起来的建议》(第154号)收悉。首先,感谢您对嘉兴非遗传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局对您的意见建议高度重视,由局长牵头,分管局长具体负责,会同市教育局开展调研、会商等工作。现就相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队伍建设”的建议
针对非遗传承和发展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近年来,我市注重多渠道拓展非遗保护工作队伍。目前已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传承人体系,先后评出5批嘉兴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有国家级传承人12人、省级传承人90人、市级传承人372人、县级传承人696人。落实传承人群研培制度,组建78人专家队伍,为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提供经费、场地支持,2024年举办嘉兴市非遗传承人创新赋能沙龙活动、嘉兴市非遗工作人员培训班,不断提升非遗工作者和非遗传承人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下一步,我们将加大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帮扶力度,依托嘉兴市非遗学院,着力完善“研究培训、传承传播、创造转化、创新发展”4个基地,筑牢传承人群储备的“蓄水池”。
二、关于“加强要素保障”的建议
针对非遗保护传承中人、钱、阵地等要素不足的限制,近年来,我市重点围绕政策完善、财政支持、人员补助等方面加强保障。相继出台《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与认定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除嘉善县、海盐县外,各地财政均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自2010年起,对全市范围内年满65周岁以上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实行每人每年2000元的传承项目补助,各地均出台相应补助措施。2023年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评估指数榜单中,嘉兴位列全省第三。下一步,我们将扎实开展要素摸排,通过政策完善、场馆提升和传承人队伍建设等,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多元参与的非遗保护工作格局。
三、关于“加强公众参与”的建议
针对公众对非遗认知度低的问题,近年来,我市不断拓展非遗的传播途径,提升非遗影响力。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将非遗融入乡土教育、通识教育和校本教材,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评为省级“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校本课程《蓝印工坊:少儿蓝印花布社团学习载体的设计与运作》被评为省级“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举办嘉兴市首届青年传统工艺大赛、嘉兴研学线路设计大赛、长三角莲湘舞邀请赛等,通过比赛促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持续提升嘉兴端午、网船会等民俗文化活动品牌影响力,已连续举办19届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2024年,嘉兴市文化馆(非遗中心)推出“运河边的守艺人”系列专题非遗短视频,作品先后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2024非遗影像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微视频”入围案例,并在嘉兴公交车、高速服务区播放,提高公众对嘉兴非遗的关注度。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通过专刊专栏、活动直播等方式传播嘉兴非遗,充分发挥7个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9个省级非遗景区等的引领作用,促进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非遗传承氛围。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嘉兴非遗传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5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