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2-11-08 17:55 浏览次数:

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1年工作总结2022年工作思路

 

2021年,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对标“三城一地”的城市发展定位,全力迎接建党百年,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获国家文旅部表彰;两部红色文艺精品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蝉联全省“八连冠”;红色旅游列车获央视新闻联播两次报道;多项工作入选省级试点,为进一步打造“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凝聚文旅力量。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坚定信念,围绕中心任务提升协同度

1.围绕党史学习教育,锻造文旅队伍凝聚力。组织集中学习,发动全系统党员干部全面深入学习百年党史,将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党史学习的核心内容,通过微党课大赛等活动号召全系统党员干部进一步守好“红色根脉”。组织专题学习,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辅导2场;开展“重温习近平同志在嘉兴”活动,重温习近平同志在马家浜调研时的场景。组织实践学习,开展“七讲七比七争”党建高地创建行动,组织党员深入基层一线,落实“一编三定”工作,积极参与城市基层党建,全力投身各类中心工作。

2.围绕数字化改革,搭建智慧文旅“大脑”。全面梳理核心业务,构建起“1+4+N”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化改革体系,着力打造文旅综合管控平台、“心游嘉兴”文旅服务总入口、4个数字化协同场景及10个以上服务应用。目前已形成一批数字化改革示范项目,“嘉里玩”服务平台已正式上线“浙里办”;智慧书房获全省数据开放创新大赛嘉兴地区一等奖;红色旅游大数据服务应用、南湖区里未来社区等5个项目被列入省文化和旅游厅数字化改革试点。

3.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探索联动发展模式。支持一体化示范区嘉善片区建设,指导嘉善县成功创建全国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面谋划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加快推进湘家荡旅游度假区改造提升、秀洲油车港世界级科创旅游湖区、平湖“一山、一城、八小镇”平台等项目建设。积极融入区域合作交流,“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十大重大项目之一,由我局、嘉城集团和上海铁路国际旅游集团在省人民大会堂签约;举办长三角文化旅游合作大会宣传推广活动;与上海等地共同推出“从初心之地到圣地之旅”旅游产品、“红旅中国 壮美山河”联合线路展演及“云游博物馆 穿越九城时空”活动。

(二)唱响赞歌,锚定建党百年提升首位度

1.打造红色旅游标杆城市。打造5平方公里的南湖旅游区,全面推进南湖旅游景区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建设成效显著。作为项目推进办主任单位,完成新时代“重走一大路”工程,复建1921老站房、南湖红船民兵先锋连连部、宣公祠和宣公书院、鸳湖旅馆等全景重现中共“一大”嘉兴南湖会议重要节点,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重温“初心之旅”。助力高品质文旅商项目“南湖天地”成为城市网红打卡点。南湖旅游区共接待游客330.82万人次,同比增长47.11%。

2.推出红色主题文艺精品与文旅活动。一批红色主题文艺精品好评如潮,歌剧《红船》、舞剧《秀水泱泱》相继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大浪淘沙:启航》播出后引发热议,第五届“红船颂”全国美展吸引众多市民前往打卡。一批重大文旅活动渲染红色氛围,“红船颂 南湖情”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合唱歌会在七一广场上演;以“党的光辉照我心”为主题的市民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性群众文化活动贯穿全年;先后主办、承办嘉兴红船文化旅游节、“百年风华 青春筑梦”主题动漫展播活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总决赛、“嘉兴号”天启卫星冠名仪式等,受到媒体关注。

3.布局红色经典旅游线路与产品。国内首条纳入铁路运营图的红色旅游列车“南湖·1921”正式开通,串联起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与嘉兴火车站复建老站房、狮子汇渡口旧址、南湖红船、南湖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并推出全长862米的新时代“重走一大路”路线。精选“红船精神百年百景”,以南湖红色基地为轴心,串起全市100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点),形成“首创之旅”“奋斗之旅”“奉献之旅”3大主题15条精品游线,让游客尽览嘉兴。南湖红船、南湖革命纪念馆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等一起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等多个部门联手推出的“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三)强化保护,推进文化复兴提升标识度

1.重铸历史风貌。持续推进“禾城文化复兴三年行动计划”。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子城考古遗址公园、罗家角遗址展示馆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庄桥坟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杭州塘三塔路片区改造提升项目以及苏州塘“月芦文杉”片区保护整治项目,编制完成《大运河(嘉兴段)遗产保护规划》,落实长虹桥防撞设施方案。文物保护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公布第七批16处市级文保点名单;对唐兰故居等10多处文物进行保护修缮;指导完成天主堂修复工程;对西曹墩遗址、绕坟桥遗址等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良渚时期文物200多件。

2.传承文化基因。健全非遗保护体系建设,公布海宁潮传说等23个第七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9位传承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种非遗旅游商品入选第三批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落地见效,我市共梳理文化元素2822项,重点文化元素清单144个,完成基因解码127项,“红船文化”等7个项目被列为全省首批“浙江文化标识”。拓宽非遗传播途径,征选百位非遗少年拍摄的原创MV《红船谣》登录学习强国平台;先后举办了嘉兴非遗百件红色主题作品展、非遗文艺晚会、元宵非遗戏曲专场活动、“隔屏过端午”直播互动等活动。我市非遗工作受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领导批示肯定。

3.推进重大项目。重点围绕中心城区品质提升、省“四十百千”重大文旅项目、文旅IP金名片以及诗路文化带建设,统筹协调市区、镇街、村社三个空间文化设施布局,市文化艺术中心(嘉兴美术馆新馆)、嘉兴博物馆二期正式启用。加快文旅项目投资建设,全年完成投资196.2亿元,海盐融创文旅城水乐园正式开业;南湖区和平湖市被列为省 “微改造、精提升”行动试点县,南湖旅游区、乌镇—石门省级度假区等一批景区(点)、酒店民宿、公共文化场馆被列为省级试点单位,目前累计完成投资 10.85亿元。

(四)普惠均等,创新文旅服务提升幸福度

1.公共文化创新不断深入。起草《嘉兴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建成城乡一体“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深化推进文化馆企业分馆建设,全市已建成113家企业分馆,《中国文化报》以《运用“涟漪效应” 让公共文化服务“出圈”》为题作专题报道。48家健心客厅正式对外开放,超额完成2021年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既定目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申报评选,设立项目创新奖和集体创新奖。扎实推进秀洲区广电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秀洲区广电公共服务规范通过专家组评审。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蝉联全省“八连冠”。提升阵地建设,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特级站占比68%,文化强镇占比37.5%,均为全省第一;海宁市、嘉兴市图书馆、嘉兴市文化馆等13个单位入选全省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功能拓展先行先试单位。提升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优秀业余文艺团队评审,25支业余文艺团队被评定为2020年度嘉兴市优秀业余文艺团队;组织开展省级、市级文化示范户和乡村文化能人评选,31户家庭入选浙江省文化示范户,80人入选浙江省乡村文化能人;62户家庭为嘉兴市文化示范户,164人为嘉兴市乡村文化能人。局公共服务处被授予“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3.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推进书香嘉兴建设,市图书馆联动十多家党史重要节点城市公共图书馆开展了“重温革命之路 点亮阅读星火”建党百年红色阅读系列活动,掀起图书馆红色阅读文化活动热潮。推出各类精品展览,嘉兴博物馆举办馆藏革命文物展等展览共17个,博物馆二期局部开放即迎来“马王堆汉墓文物精品展”、嘉兴美术馆举办长三角数字艺术展等广受好评。推出数字惠民服务,文化馆通过数字化平台推出云展厅、云课堂、云演出等,文化馆总分馆“八馆联动”文艺演出入选2021年全国“百姓大舞台”网络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嘉兴市第九届广场舞(排舞)大赛首次在国家公共文化云上进行直播。

(五)擦亮品牌,发展文旅产业提升知名度

1.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制定出台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补助细则,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使用范围、补助标准,执行程序及监管等内容,切实发挥专项资金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形成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发展评估报告,编制产业融合示范基地手册,加强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基地指导工作。202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218.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3.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8%和13.39%。

2.加快全域旅游步伐。“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全年新创建4A级景区城1个、3A级景区城2个,景区镇17个;创建景区村庄147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19个。积极推进景区村庄创建工作,继续开展3A级景区村庄动态监测工作,修订《嘉兴市3A级景区村庄发展评价方案》(2021版),将对村庄景区化发展的年度考核结果纳入市对县(市、区)乡村振兴考核。监测显示,我市3A级景区村庄整体具备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平均接待游客数、旅游经营总收入、净收入三大主要经营指标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全市乃至全省均起到标杆示范作用。

3.拓展文旅消费蓝海。打造消费场景,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消费季在嘉兴启动,发布多项惠民惠企政策;嘉兴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推出四大版块22项活动;西塘古镇景区等3家景区分别获批第一批国家级、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推出“嘉兴旅游指南”,打造南湖天地等一站式消费场景,并评选出30个嘉兴市文旅消费创新案例。倾力打造品牌,持续扩大“百县千碗·嘉肴百碗”美食品牌影响力,新增19家省级“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特色体验店,20家市级“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嘉肴百碗”美食示范店。积极拓展客源,携手中国驻首尔旅游办事处在韩国推出“红船秀水·云游嘉兴”图片暨视频展播活动;与福州、桂林携手组建三地文化旅游城市联盟,探索打造区域文化旅游合作典范。

(六)守好根脉,维护市场安全提升稳定度

1.落实落细常态化防控措施。从严落实1533家文化市场经营单位、382家旅游企业的疫情防控工作,通过座谈会、电话信息、微信群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排查,指导文化和旅游企业做好防疫常态化工作。加强对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网吧、娱乐场所疫情防控措施落实的督查,开展防控宣传教育,做好疫情管控工作。春节、“清明”“五一”前夕、端午期间,分析疫情形势、研判风险等级、明确防疫要点、提出防控要求,采取局领导一线督导、随机抽查等方式,扎实做好节假日期间文化和旅游市场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督查工作。全市共处理185家防疫不力的文旅经营场所,其中92家被要求责令整改,51家被行政处罚,42家被责令关门停业。

2.严格抓好文旅市场平安建设。持续做好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监管工作,针对市场经营规律和特点,分时点、分重点、分领域组织开展了护航建党100周年平安保障行动、文化和旅游市场“百日办案大会战”专项行动、扫黄打非、网络文化市场远程集中排查、中小学教辅教材整治行动、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整治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检查和集中整治行动。全市共出动执法检查26227人次,检查经营单位11905家次,行政处罚立案调查287件,办结案件277件,罚款108.5万余元,停业整顿16家次,吊销许可证2家次。2021年,我局连续第十年被国家版权局评为全国打击侵权盗版有功单位。

3.全力抓好广播电视安全工作。圆满完成建党百年等重保期安全播出重任。全面落实重保期领导带班值守制度,制定出台我市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安全播出保障专项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了全市安全播出交叉式大检查、安全播出培训活动,确保重要保障期及日常播出安全。2021年全省安全播出考核中,嘉兴位居全省第一,年度考核为优秀单位。开展非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整治行动,共拆除非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2432座,取缔非法卫星锅销售点8个,联合执法107次;开展打击治理“黑广播”违法犯罪集中行动,查获并取缔了南湖区、桐乡市、嘉善县等地多起“黑广播”;开展保健食品行业整治行动,形成对违法违规保健食品广告打击惩处高压态势。

二、2022年工作思路

2022年,我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构建以“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为总目标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体系,着力探索市域文化和旅游促进群众精神富有试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一)发挥优势,树全国先行之样板

1.继续深入打造红色旅游标杆市。把庆祝建党100周年凝聚起来的工作成果进一步转化为守好红色根脉、推进红色旅游标杆市建设的强劲动力。围绕“不忘初心地”和“走新时代路”两大主题,进一步提升新时代“重走一大路”品牌,丰富红色旅游内涵,创新红色展陈方式,提升红色产品品质,将新时代“重走一大路”与南湖景区有机融合。以南湖红船和南湖革命纪念馆为核心,以“开天辟地”“不忘初心”“勇立潮头”为主题,进一步完善首创之旅、奋斗之旅和奉献之旅三大红船精神主题游线,加强红色教育、红色研学等产品开发,推进红色旅游与水乡古镇、景区村庄、城市休闲、科普教育、工业创新、滨海业态体系相融合,形成红色旅游产业链,成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

2.继续保持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势头。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研究中心作用,全面开展市域内公共文化创新实践,并启动出版《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创新发展蓝皮书(2021年)》。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品质,推进嘉兴市文化馆(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新馆等项目建设;新建礼堂书屋50个、智慧书房22个、“健心客厅”20个,新增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15家,文化馆企业分馆总数达到140家,探索建设“养生客厅”35个。创新开展“群众艺术网络大学”“一年5000场活动的嘉兴图书馆”等服务品牌打造,创新实施企业文化员(文化馆企业管家)运行机制,推进“三员”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广电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加快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

(二)打响品牌,锻特色鲜明之长板

3.加快推进禾城文化复兴行动。重点实施天籁阁、兰溪会馆等复建展示工程,着力打造天籁阁城市文化品牌。启动冶金厂工业遗产区、城隍庙片区、梅湾名人文化片区等重点区域规划设计,编制东塔、子城遗址保护大棚、嘉兴运河文化博物馆、塘浦圩田文化景观等重要工程项目设计方案。积极推进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二期工程,力争子城遗址保护大棚项目开工。开展全市文物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攻坚行动,全面提高文物安全保障水平。积极破解文物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强化文物工作队伍建设。完成《大运河(嘉兴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完善大运河遗产监测平台建设,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非遗馆总分馆制建设,构建全市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性传承保护体系。

4.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步伐。组织开展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围绕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庄创建,提升全域旅游发展品质。推进景区村庄 2.0版建设,有序推进村庄景区化创建工作,实施景区村庄提质扩面工程,以丰富美丽乡村旅游业态、支持村民创业致富为重点指导景区村庄转型提升。积极引进乡村新业态,在传统的田园观光、农耕体验、农家美食的基础上,创新景区村庄运营理念,重点发展农业非遗体验、农产品精加工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增强景区村庄市场吸引力。推进乡村民宿提档升级,开发民宿伴手礼提高民宿的经济效益。

(三)寻求突破,筑多元发展之新板

5.着力探索文旅数字化改革路径。构建智慧文旅大脑,聚焦多源数据融合、大数据处理、信息挖掘与表达等方面,加快构建全数集成、万物智联的文旅驾驶舱;打造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大数据仓和决策分析体系。推动文旅服务数字化,迭代升级“嘉里玩”服务功能,完善“红色旅游”“文化有约”“智慧书房”“非遗网络传习所”“文旅一卡通”等多跨应用场景,建成一批智慧文化场馆和“未来景区”,提供高质量、一体化的智慧文旅服务。推动文旅治理数字化,以问题为导向,梳理好“需求、场景、制度”三项清单,开发“文化执法”“视频监管”等重大应用场景,推进流程再造、系统重塑。

6.着力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探索全产业链模型深度推进,深化“政府+企业+协会”行业发展模式,打造旅行社+酒店(民宿)+景区(点)+交通(铁路、公路、水路)+旅游商品+美食体验+娱乐消费等涵盖各个行业的旅游消费产业链。统筹推进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围绕 “红色”“智慧”和“跨界”三种模式继续举办2022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活动,推进国家级、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创建工作,不断丰富产品业态,大力繁荣夜间经济,打响“夜嘉兴悦嘉兴”品牌。做实百县千碗·嘉肴百碗工程,丰富美食品牌体系,持续开展“四季嘉宴”活动,积极培育“百县千碗·嘉肴百碗”美食小镇、街区和示范(体验)店。据估算,2022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及旅游收入同比增长分别可达3%、5%。

(四)力克难关,补要素匮乏之短板

7.破题文艺精品“缺高原、缺高峰”现象。认真谋划“十四五”艺术精品创作,强化精品创作规划和选题策划,统筹分类建立全市艺术创作的资源库、项目库和人才库,实施年度“5211”艺术精品创作计划,以每年5部舞台艺术优秀作品、2场大型舞台艺术类比赛、1场专业培训及1次专题研讨推动我市艺术工作发展。举办第六届嘉兴市民文化艺术节,将2022年8月确立为嘉兴市首个“全民艺术普及月”,以艺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全力推进歌剧《红船》、舞剧《秀水泱泱》、音乐舞蹈诗《泱泱秀水》等重点项目冲击国家级和省级重要文艺奖项,有序推进歌剧《诗人志摩》、舞剧《秀水泱泱》(驻场版)创作,组织策划第十届中国·嘉兴国际漫画双年展、纪念蒲华诞辰190周年活动。持续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探索组建嘉兴市专业艺术院团,并加大对优秀民营专业艺术院团的扶持力度,培育多元化艺术创作主体。进一步落实“双减”工作,制订全市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各阶段工作计划、管理目标和管理指南。

8.破题文旅人才队伍“引育难”现象。创新文化人才引进机制,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明确宣传文化系统人才分类引进办法,落实安居落户、子女就学、贡献奖励等保障政策,积极营造“靠环境吸引人才,靠服务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大与浙江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协作,共同推动浙江大学嘉兴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同时,立足本地实际,将培育本土人才作为人才工作重点,继续做好“创新嘉兴·优才支持计划”、文化名家工作室、旅游拔尖人才培育、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最美浙江人·最美文旅人”评选、骨干型重点文化创新团队等申报推荐工作,为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五)严守防线,固事业繁荣之底板

9.坚守意识形态底线。不断强化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履职自觉,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贯穿到文化广电旅游工作各领域全过程。要主动将文化广电旅游工作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坚持唱响主旋律,加大正面引导,加强阵地管理,以文化旅游繁荣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传统节日文化,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进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认同。加强对新业态的管理,持续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监管,规范文旅市场经营活动,守好文化阵地意识形态安全。

10.坚守行业管理底线。抓好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积极协调市级相关部门,建立与公安、应急管理等职能部门的联合检查和信息通报机制,围绕疫情防控、消防安全、维稳安保等重点任务,积极开展文化旅游行业系统安全隐患排查并抓好常态管理,做好各类文化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及舆情管理工作。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我市文化和旅游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文化和旅游行业市场主体加强信用管理、提升诚信意识。强化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监管,积极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娱乐场所、网吧、营业性演出、网络文化、旅游市场等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文化和旅游市场的常态管理,采取日常检查和“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重要时点、重点部位、重点领域、重点场所的监管,确保文化和旅游市场平稳有序。丰富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手段,打造综合执法“数字驾驶舱”及远程监控平台,探索执法领域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抓好广电安全播出工作。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