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295号提案的答复
您在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建议》收悉。非常感谢您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的关心支持,您对目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十分到位,提出的意见建议也十分中肯,对推进我市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有很大帮助。经前期调研、座谈、协商和研究,我局综合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嘉城集团有关意见,答复如下:
一、嘉兴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本情况
大运河是嘉兴境内规模最大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悠久、脉络清晰、地位重要、遗产丰富、功能多样等鲜明特点。自大运河成功申遗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要抓手,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资源,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价值,不断加大保护力度,积极探索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嘉兴模式。
(一)坚持精细化保护,打造高颜值的美丽长廊。完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嘉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加快推进大运河(嘉兴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方案》《嘉兴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嘉兴段)建设保护实施规划》等制度、规划、方案,全面落实大运河遗产保护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求。加强景观风貌保护,出台《嘉兴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编制《嘉兴大运河文化长廊详细城市设计》,保护好“运河抱城、八水汇聚”的特有城市景观,延续好“小桥流水、梦里水乡”的运河两岸生活。突出“江南水韵”特色,深入开展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统筹推进运河沿线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完成环城路(河)环境整治提升、月河街区至百步桥沿线风貌提升等60余个项目,充分展现运河水系的生态基底和文化基因,打造“一路亭台、两岸花堤”的生态绿带。
(二)坚持活态化传承,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长廊。实施禾城文化复兴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百项千亿”工程,累计完成总投资1525亿元的138个项目建设。高品质实施南湖湖滨区域改造提升工程,将南湖天地打造成集国际交流、文化体验、红色教育、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商旅综合体。完成芦席汇历史文化街区、崇福横街历史街区整治并成功开街,打造没有围墙的江南水乡博物馆。深化大运河(嘉兴段)文化价值内涵挖掘,推出《运河名城——嘉兴》《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大运河嘉兴史话》等一批研究成果,创作音乐舞蹈诗《泱泱秀水》、舞剧《秀水泱泱》、舞台剧《五色螺》等一批文艺精品,举办“千年运河——情系大运河美术书法邀请展”等活动,“京杭大运河”“江南古民居”两个主题被列入2022年全市小学地方课程课堂教学评比内容,通过多种形式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连续多年举办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江南网船会等民俗节庆活动,传承千年文脉,打造大运河畔的文旅活动品牌。
(三)坚持科学化利用,打造高质量的富民长廊。实施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建设,以大运河为脉络,将全市古镇“串珠成链”,打造“来过,便不曾离开”的乌镇、“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中国时尚古镇”濮院等一批知名旅游景区,打响“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乌镇和西塘作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江南水乡古镇,年接待游客量均超千万。依托南湖红色旅游核心资源,注重文旅多元融合、整合优化精品线路、创新开发旅游产品,推出嘉禾古城游、运河古镇游、名人足迹游等精品游线,组织开展以“悠悠运河贯古今 千年文脉焕新生”为主题的研学,感悟古老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2023年上半年南湖旅游区接待35周岁以下青年游客比例超过50%。持续发挥大运河在嘉兴城市发展中的航运功能,海河联运货物吞吐量稳居浙江首位,打造“惠民利民、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开放经济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工作较为薄弱,文化挖掘尚有不足。近年来,我市运河文化研究的重点在历史沿革、遗产构成、价值评估等方面,为开展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奠定了基础。但因缺少权威专家和专业团队的支撑,研究的领域还不够广,对嘉兴运河文化特色的提炼还不够鲜明,在推动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
(二)展示利用有待深化,标志性成果仍然缺乏。对比扬州建成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核心地标,发布“运河十二景”,将瘦西湖、运河三湾串珠成链、以线带面打造成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和缤纷旅游带,以及苏州、杭州等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实践案例,我市对运河文化资源的展示利用还存在碎片化现象,运河文化展示标志性项目较少,谋划推进还不够快。
(三)工作合力尚未形成,公众参与有待加强。前期已成立嘉兴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大运河(嘉兴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市县联席会议制度,但是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多为兼职,实际发挥作用仍不到位。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为综合性强的工作,涉及南湖、秀洲、海宁、桐乡等相关县(市、区)和宣传、发改、资规、建设、交通、文旅等多个部门,亟须进一步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运河沿线居民对大运河文化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够,全民参与共建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及主要举措
下一步,我市将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古为今用、强化传承、绿色生态、融合开放的原则,加快推进大运河(嘉兴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一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彰显嘉兴运河文化特质,打造古今交融、独具韵味的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
(一)加强规划引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坚持“多规合一”理念,在全面衔接落实国家和省大运河保护相关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对现有规划进行全面梳理,统筹做好文物保护、文化传承、航道提升、水利建设、旅游开发等各项工作。重点推进《嘉兴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嘉兴段)建设保护实施规划》各项任务落细落实,进一步发挥大运河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创新探索“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家领衔、企业运营、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集中力量打造嘉兴大运河文化品牌。完善大运河(嘉兴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市县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规划、项目、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组织专职工作力量加强对相关项目的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和指导督促等工作。涉及文物保护的项目,加强部门对接,尽早编制项目审批方案,提高上报材料的精准度,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必要的程序保障。
(二)深化内涵挖掘,加强运河文化研究。文化是大运河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坚持文化为魂,深入挖掘“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资源,进一步梳理盘清嘉兴境内大运河文化资源家底和保存现状,分类评估价值,确定保护等级,建立较为完备的运河文化遗产数据库。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提炼嘉兴运河文化IP,并与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有机整合,讲好嘉兴大运河的故事,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促进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弘扬。加强引才、引智,建立嘉兴大运河文化研究平台和专家智库,并在探索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等方面设置重点研究课题,为嘉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强资源整合,打造标志性项目。以文旅融合、城市引流为目标,加快推动嘉兴大运河博物馆、嘉兴音乐厅等重大文旅项目落地实施,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嘉兴段)的标志性项目。以南湖为核心,乌镇、西塘、濮院、盐官等四镇为重点,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文旅走廊,持续打响“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以南湖和环城运河为中心,杭州塘、苏州塘等为辐射,打造嘉兴水城休闲产品,完善游船、栈道、码头等水上设施设备,开发南湖环城四季水上游等线路,扩大“船游嘉兴”产品规模,复刻小桥流水、摇橹生活的江南场景。以芦席汇特色街区为重点,加强“运河亲子研学”产品策划,在大运河数字诗路e站南湖体验中心开展全周期《大运禾兴》沉浸式演艺,打造深度体验型的休闲度假地。依托梅湾街名人文化资源,打造“嘉禾名人展示专题历史街区”,将沈钧儒纪念馆、汪胡桢旧居、朱生豪故居、金九避难处、褚辅成史料陈列室等串联起来,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推动名人文化展示更加鲜活。推进古城文化核心区建设,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研究转化与嘉兴“两个文化”丰富资源相结合,打造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典范。
(四)加强宣传推广,推动运河文化展示利用。做好大运河(长安闸)遗产展示馆、嘉兴船文化博物馆、邮电博物馆展陈提升和开放工作,构建传播嘉兴运河文化的场馆矩阵,成为中小学生感悟历史文化的第二课堂。开展“跟着文物游嘉兴”“红船少年非遗说”等宣传活动,打造一支讲政治、有文化、善传播的金牌讲解员队伍,并鼓励大学生、文史爱好者担任志愿讲解,共同讲好运河故事、嘉兴故事。推进大运河主题精品创作,推出《江南古意——走读长三角古镇》《杭嘉湖平原诗札》等作品,创排《故事里的大运河》系列短剧,举办运河之韵——农民画作品展等展览,培育一批大运河沿线艺术村落,助力共同富裕精神家园建设。承办世界运河古镇论坛,打造国际运河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提升嘉兴大运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共建共享的运河文化空间。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提升市民的参与感和幸福感,增进对大运河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完善运河绿带、运河步道建设,打通滨河慢行系统中存在的断点,让市民和游客能走近大运河,用脚步丈量感受大运河的脉动。建立完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嘉兴段)标识体系,在运河沿线增加座椅凳、直饮水点、厕所等相关配套设施,把城市的休闲娱乐功能更多引入到运河水岸,体现更多的烟火气。积极发动各类社会组织、广大志愿者参与运河遗产保护和运河文化传播,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共建共享。
(六)加强系统保护,守住大运河安全底线。坚持生态优先,对运河沿线建设项目实行负面清单准入管理,严格落实“三线一单”中的保护要求,守住大运河的水清岸绿。加强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完善大运河涉建项目协同管理机制,落实考古前置制度,保持大运河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文化的延续性。进一步推进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监测专业机构建设,配备专业技术力量,加强日常监测,与相关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不断提升动态监测预警和协同处置能力。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嘉兴文旅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嘉 兴 市 文 物 局
2023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