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的故事”马家浜水稻种植体验活动第一期火热开营

发布日期:2023-07-18 16:00 浏览次数:


水稻怎么种?或许连很多爸爸妈妈们都没有亲身体验过。为了配合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即将开展的《水稻:从哪里来?——青少年教育体验科普展》,让小朋友们了解水稻是如何被人类驯化,又是如何变成我们吃的大米饭的,马家浜文化博物馆联合嘉兴经开区园林市政建设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一粒米的故事”马家浜水稻种植体验系列活动。7月9日上午,25组家庭在老师带领下共同体验了下地插秧,在实践中学习马家浜的稻作文化。

本次马家浜水稻种植体验活动共分为初生、生长、收获、丰收四期,根据水稻的生长规律,带领大家体验水稻从种植到收获、最终变成米饭的全过程。每一期活动都包含室内教学和室外体验两部分,将关于水稻的历史文化和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以轻松活泼的方式传播嘉兴地区源自七千年前的稻作文化。

为什么要在马家浜种水稻?老师首先介绍了史前时期的种稻历史和种植工具。原来马家浜人早在七千年前就已经人工栽培水稻了,稻作文化也是马家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之后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张呈祥老师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水稻的生长过程和种植过程,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农业科普课。

学习了理论知识,接下来就到了动手实践的环节了。老师们事先将田地分成了25块,大家抽签决定顺序,然后再将自己亲手绘制的木牌插在属于自己的地块上,以后就能很快找到自己种的水稻了。小朋友们纷纷开动脑筋,发挥创意,在木牌上画出属于自己的标记。

万事俱备,就可以插秧了。大家来到田边,戴上草帽,脱下鞋袜,赤脚下地,和土地来了一番近距离接触。在软烂的水田里,站稳都是一个问题。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大家逐渐适应了在泥水中行走,尝试着把秧苗一株株(约三根为一株)整齐地插进水田。大人小孩齐上阵,很快一排排整齐的秧苗就出现在了水田里。

值得一提的是,在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种植的水稻选用的是“浙禾香2号”常规晚粳稻新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茎秆粗壮,穗型大,结实率较高,综合抗性好。整个种植过程采用人工插秧、施有机肥,以还原传统的种植方式。相信等到秋季稻米成熟时,会有可口的马家浜大米等待大家品尝。

7月12日,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主办的《水稻:从哪里来?——青少年教育体验科普展》即将开展。展览分种稻起源在中国、精耕细作以增产、稻养嘉禾万事兴三个章节,以45件(组)反映稻作文化的文物展品,籼稻和粳稻种子标本以及多件传统农具,全面展现了从史前到现代我国南方水田种植技术的发展和丰富的稻作文化。为增强互动性,展览设计了稻田场景打卡区、二十四节气互动区、体验活动区等,观众可以现场体验石臼舂米、石磨碾米、制作米糕等活动。现场还可以领取专为青少年设计的导览地图、答题卡和答题贴纸。这个暑假,一起来马家浜文化博物馆探寻“一粒米的故事”吧。


水稻展海报.jpg


讲课1.jpg


合照.jpg


画木牌2.jpg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