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过大年——嘉兴博物馆主题活动丰富多彩

发布日期:2025-02-08 09:42 信息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灵蛇献瑞,福满乾坤。春节假期,嘉兴博物馆(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共接待游客19610人次。场馆内布置的打卡美陈,营造出“博物馆里过大年”的喜庆氛围,丰富多彩的活动更让这个假期充满浓浓的年味。

初一至初七上午的“答题有礼”受到了大小朋友们的喜爱,答题结束后,还可领取具有新年小礼品,那“柿柿如意”、“桃你欢心”等一个个绒绒的小毛球,尤其让小朋友们爱不释手。下午的“我在嘉博拍文物”抽好礼活动也同样吸引了众多观众。观众们纷纷化身为摄影师,在展厅将喜欢的文物来个全方位的定格。除了上述的两个活动,“好事连连”同样贯穿整个春节。观众可在服务台领取许愿卡挂至柿子树上,预示着蛇年顺顺利利。根据《一片云心系桑梓一吴云心藏品捐赠展》所设计的书签也在春节期间免费提供给观众,到馆的观众可至服务台领取书签,盖上根据吴云心作品《爆竹声声图》设计的印章,便可将展览和春节年味一起带回家。

今年春节,嘉兴博物馆还推出了“我是小馆长”的职业体验活动。我们与南湖晚报联手,招募了一批对博物馆感兴趣,又喜欢历史文化的孩子,让他们在春节期间走进嘉兴博物馆,体验在博物馆的日常服务工作。“小馆长们”事先排班,到点“上岗”,挂好牌子表明身份后,在服务台认真的协助工作人员完成各项服务工作,受到观众的好评。

为了让观众们能深度观展,春节期间,嘉兴博物馆都针对临展“黄河几字弯孕育的青铜文明——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和北馆区的常设展览,进行公益定时定点讲解。由于提前在公众号上做好预告及宣传,春节期间慕名来听讲解的观众也是络绎不绝,早早的在服务台前等候。

除了免预约活动外,嘉兴博物馆还推出了三场主题教育,在文化有约上架后就被一抢而空。初二的“棒棒的新年”活动,是利用艾草及帆布制作一个棒锤。这个活动考验的是小朋友的手劲了,充满新年氛围的彩色棉布包裹住艾草包与木棍后,在棒上缠线,缠得的越紧,使用时间就会大大延长。虽然制作手法传统,单制作成品喜庆且实用,大家期待新年一起棒棒哒。

初四下午的“趣识嘉博纹饰——探密人首陶瓶”活动在热闹非凡的子城集市开展,将体验活动从馆内向馆外延伸。本次的活动主角人首陶瓶——是嘉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属于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的典型器物,其造型独特,呈人首三节葫芦形瓶体。活动中老师将器物特点娓娓道来,利用人首陶瓶的三节葫芦特点来制作不一样的养生锤。现场活动气氛热烈,好多体验者表示这样的活动让这个春节很有“文化味”。

初五下午的“柿柿如意”活动同样满员受欢迎。制作柿子的过程不难,但有些繁琐,如扭扭棒的弯曲、缠绕、固定等,最后要将柿子、树枝与绿叶等物件用花艺胶带进行组装。桔色的柿子、绿色的枝干与叶片,配上白色的瓷瓶,看着就是赏心悦目!孩子们不仅收获了新年的礼物,也了解了柿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吉祥寓意。

初六下午的“陶说史前文物”一如既往的火爆。老师给大家介绍了本期制作的主题——崧泽文化时期的陶杯,这一个时期的陶器造型多样,纹饰丰富,极具艺术感。孩子们模仿老师示范的制作手法,将陶泥捏制成杯形,再仔细塑造陶杯盖和上面的装饰部分,一个个创意无限的陶杯就完成了。大家在活动中既学习了传统的制陶技艺,又感受了陶艺的乐趣。

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馆活动同样精彩,除了开展“打卡迎春节 新年送好礼”活动,还配合临时展览《西京印迹——大同辽金元文物展》,开展了两场主题活动。初三下午,推出“与展对话——软陶小瓷羊制作活动”,以展览中的黑釉小瓷羊为基础,带领孩子深入了解辽金元时期的历史,感受草原文化的风土人情。然后在活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采用揉、搓、捏等手法,并配合工具,灵巧地切、刻、划,原本呆板的陶泥块仿佛有了生命力,在孩子们的手中变幻出了或调皮、或安静的小羊。

初五下午,开展了“与展对话——榫卯小家具制作活动”。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先观察展厅中的辽金木质家具,学习榫卯技艺的相关知识。再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榫卯小桌椅的制作。本次活动旨在鼓励孩子了解传统工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博物馆里过个文化年。

春节期间,嘉兴博物馆(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累计开展61场活动,数字的背后,是博物馆人的辛勤付出更有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春节假期,志愿者服务27人次,累计时长60小时,其中讲解14场次。他们活跃在展厅、前台和体验区,“志愿红”让蛇年新春更温暖更温馨!



4-25柿柿如意1.jpg


2-25春节专场讲解1.jpg


1-25子城探秘人首陶瓶2.jpg


3-25盖章打卡2.jpg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