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嘉兴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58号建议答复的函
黎庆慧代表:
您在市人大九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发挥文体辐射效应,快速推进嘉兴乡镇“一村一品”文化大发展的建议》收悉。首先,感谢您对嘉兴文化发展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我局对您的意见建议高度重视,由局长牵头,分管局长具体负责,会同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市体育局开展调研、会商等工作。现就相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提升乡村文化设施利用率”的建议
嘉兴市公共文化设施基础坚实,全市已建成智慧书房162个、礼堂书屋448个、文化礼堂815个、非遗分馆44个、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119个,实现“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全域覆盖,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提升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效能,我们创新开展“乡村文化空间主理人”项目试点,以产业化思路、市场化手段推进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转化,因地制宜构建“可看、可品、可创”的特色文化新场景。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梳理平湖市乡村文化空间主理人制、洪合镇文化共同体打造试点经验,形成可推广的指导意见。深挖边角、闲置空间,年内建成45个阅读驿站,提供更便捷的阅读服务。延伸打造“小而美5—10分钟健身圈”,年内建成基层体育场地、设施800个以上,打通城乡融合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
二、关于“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建议
嘉兴文化底蕴深厚,公共文化活动供给多元,每年开展各类演出8000余场,“村超”“村晚”“村k”等各类品牌活动深受村民喜爱。2024年创新开设“禾你学艺”乡村艺术课堂,通过每个乡村聘请一位乡村美育导师、组建一支农民团队、制定一份培训计划、设置一个展示空间,让村民就近享受到优质文化资源,年度开设课程139课次、参与1605人次。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禾你学艺”覆盖面,满足更多村民的艺术教育培训需求。实施“文艺赋美”工程2.0版,年内开展文艺演出2500场,丰富全民文化艺术生活。办好“全民阅读月”“全民艺术普及月”系列活动,并推动“一村一品”文化品牌做精做优。编制数字人文乡村文化地图,打响“野米饭节”“小龙虾节”等特色农文旅品牌,形成具有嘉兴辨识度的乡村生活圈。
三、关于“推动体育、艺术、非遗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为强化乡村产业业态培育,我们积极推进体育、艺术、非遗融入乡村生活,推进“一村一品”文化发展。开展“运禾拾遗”2024嘉兴非遗研学线路设计大赛活动,评出金奖、银奖、铜奖研学线路各1条,精品研学线路4条,2024年最佳人气非遗研学体验点7个。全面推进历史文化村落和传统村落并轨,全方位推动“南湖菱+研学”等21项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校企联村”计划,支持建设乡村文化产业孵化器,引导非遗工坊等特色项目落地。下一步,我们将以“双百双十”乡村运营行动为抓手,培育发展亲子研学、体育赛事等新业态,计划新招引运营团队20支以上,提升文旅项目开发效能,形成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鼓励乡村因地制宜发展集中连片运营模式,开发有地域标识的文创产品,拓展“文化+电商”路径,形成文化引领、产业联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四、关于“加强乡村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目前全市共有72名文化下派员、1176名文化管理员,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占比、村级公益文化岗位设立比例位居全省前列。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乡村文化人才、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畅通乡村优质文化资源直达机制。统筹推进“两员”队伍建设,修订文化管理员薪酬补助政策,年内培训市、县级文艺骨干8000人次。完善文化特派员、文化管理员和群众文艺团队协同体系,建立“文艺村长”结对联挂机制。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建立分级分类人才库,带动竹编、蓝印花布等特色产业提质。
五、关于“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的建议
2025年,《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从政府职责、服务设施、服务供给、社会参与、激励保障等方面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进行了规定。下一步,我们将以宣传贯彻《条例》为抓手,优化政策体系,出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扶持和管理办法,深化人文乡村建设,全力打造“一村一品”新格局,让文体辐射效应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嘉兴文化发展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5年6月9日